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5级)
(专业代码:081302)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职业道德和宽厚制药工程专业基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制药工程相关理论知识和工程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化学、药学、生物学以及工程学等知识,具备解决药品生产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医药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技术管理、生产过程控制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毕业生毕业5年左右具有以下能力:
1.表现出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实验作风,良好地践行工程伦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工程解决方案中能够综合考虑法律政策、环境资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能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以及时代担当。
2.综合运用制药工程原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制药工程实践中工艺开发、工程 设计等复杂工程问题,能适应现代制药工程领域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3.能够在多学科、国际化背景下实现良好的组织沟通、团队协作、项目管理和经济决策,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业绩。
4.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不断学习制药工程的新技术,适应适应现代制药工程领域的发展,在制药工程相关领域具有职场竞争力。
二、专业毕业要求
1.能够将与制药工程相关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制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药学和制药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用于识别、表达,并能结合文献研究分析制药技术与工程的复杂问题,得出有效结论。
3.能够开展制药工程技术改造与创新,针对复杂工程问题提出设计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制造系统、生产单元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掌握制药工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能系统、单元的对复杂制药工程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制定研究方案,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能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制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包括对复杂制药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能够基于制药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制药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制药工程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解决方案执行中应承担的责任。
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制药工程问题的制药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体现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内涵的理解。
8.坚持立德树人,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能够在制药专业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能够就复杂制药工程问题与制药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陈述发言、清晰表达、设计文稿和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理解并掌握制药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进行制药工程项目管理与应用。
12.了解制药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专业发展的能力。
专业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徐燃
学院教学院长: 曾万勇
学院(系)院长(主任)或学术委员会主任: 陈新
2025年4月25日
三、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 药学、化学、生物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
核心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制药分离工程、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制药工程专业综合实验、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制药工程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制药工程专业12项毕业要求对应30个观测点分解和课程支撑情况
表1 毕业要求支撑课程矩阵表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分节观测点 | 支撑课程 |
1.工程知识:能够将与制药工程相关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制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 1.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基本知识。对药物制造过程中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合理表述。 | 高等数学II 有机化学III 电工与电子技术I 制药分离工程 |
1.2能运用数学、药学及工程学相关知识,针对药物制造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 | 线性代数 生物化学III 药物化学 化工原理I |
1.3能够将制药工程相关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复杂制药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提出解决复杂制药工程问题的方案。 | 概率与数理统计 物理化学IV 药剂学 药物合成反应 |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药学和制药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用于识别、表达,并能结合文献研究分析制药技术与工程的复杂问题,得出有效结论。 | 2.1能够运用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和工程学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复杂的中药制药或化学制药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 药理学 生物化学III 化工原理I |
2.2能够基于自然科学及制药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文献研究,提供制药过程中的多种解决方案并进行优选。 | 物理化学IV 药物分析 药剂学 |
2.3能够运用制药工程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制药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 医药知识产权与文献检索 制药分离工程 制药工艺学 |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开展制药工程技术改造与创新,针对复杂工程问题提出设计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制造系统、生产单元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 3.1掌握制药过程开发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影响制药工程开发与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 药理学 药剂学 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 |
3.2能够针对解决制药工程复杂问题的特定需求,完成制药产品、工艺单元、工艺流程的研究方案设计。 | 制药工艺学 制药分离工程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
3.3能够针对制药的特点,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设计或研究制药工艺流程或方法,并体现创新意识。 | 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 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 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 |
4 研究:掌握制药工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能系统、单元的对复杂制药工程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制定研究方案,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4.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在文献调研等的基础上,分析解决制药复杂工程问题的可选方案,或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 | 有机化学实验III 化工原理实验Ⅰ 药剂学实验 仪器分析与波谱解析 |
4.2能够根据实验方案选用或搭建制药研究的相关实验装置,采用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安全地开展实验并正确采集和整理实验数据。 | 物理化学实验IV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 |
4.3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和解释,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科研创新训练 制药工程专业综合实验 药物分析 |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制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包括对复杂制药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 5.1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制药工程相关仪器、软件、信息资源等,进行制药工艺流程设计与优化和设备选型等工艺设计,或应用这些工具开展制药的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工作。 | Python程序设计 化工制图与CAD 医药知识产权与文献检索 |
5.2能够针对药品生产和药品开发过程,开发或选用满足以上需求的现代工具,模拟和预测这些过程的复杂工程问题,并能知晓其局限性。 | 药物分析 制药工程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 仪器分析与波谱解析 |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制药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制药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制药工程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解决方案执行中应承担的责任。 | 6.1了解药物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 思想道德与法治 医药知识产权与文献检索 认识实习 制药工程导论 |
6.2能够识别和分析药物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相互影响,并理解其应承担的责任。 | 天然药物化学 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 生产实习 |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制药工程问题的制药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体现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内涵的理解。 | 7.1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性,理解相关方针政策的内涵。 | 思想道德与法治 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 制药工程导论 认识实习 |
7.2能够从环境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合理评估制药工程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 生产实习 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 制药工艺学 制药工程专业综合实验 |
8 职业规范:坚持立德树人,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能够在制药专业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8.1有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历史、中国国情和形势政策。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形势与政策 思想政治实践 |
8.2熟悉制药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诚实公正,诚信守则,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 制药工程导论 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 毕业实习 |
8.3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履行制药工程师对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义务与责任。 | 思想道德与法治 药剂学 制药工程课程设计 毕业实习 |
9.个人和团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 9.1具有团队意识,能够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合作共事。 | 军事技能训练 化工原理实验Ⅰ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
9.2能够在制药专业相关活动中承担相应角色,组织、协调和指挥开展项目工作,胜任不同责任。 | 科研创新训练 制药工程专业综合实验 制药工程课程设计 |
10 沟通:能够就复杂制药工程问题与制药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陈述发言、清晰表达、设计文稿和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10.1能够通过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等方式,就制药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 医药知识产权与文献检索 生产实习 制药工程专业综合实验 创新教育与科研训练 |
10.2知晓制药专业领域的国内、国际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制药复杂工程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制药工程专业英语 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 药物化学 |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制药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进行制药工程项目管理与应用。 | 11.1 掌握制药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了解制药工程及药品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和解决方法。 | 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 生产实习 制药分离工程 |
11.2在多学科环境下,在药物设计开发、制药车间设计等工程项目中,能够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 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 制药工艺学 制药工程课程设计 毕业实习 |
12 终身学习:了解制药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制药行业发展的能力。 | 12.1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到专业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并建立较强的意识。 | 认识实习 生物化学III 制药工程导论 制药工程专业综合实验 |
12.2具有了解制药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的意识和能力,具备对制药专业发展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制药行业的发展。 | 药物分析 制药工程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 科研创新训练 |
修业年限: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
四、修业年限、学分要求和授予学位类别
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3-6年;
毕业学分要求:修满 161学分,具体要求见制药工程专业学分表。
| 收费学分 |
|
必修课 | 通识课 | 40 |
|
学科基础课 | 36.5 |
|
专业课 | 28 |
|
实践教学 | 35 |
|
选修课 | 通识课 | 4 |
|
学科基础课与 专业课 | 17.5 |
|
|
|
| 合计 | 161 |
|
授予学位类别:工学学士
五、毕业条件
1.修满学分161,具体要求见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学分表;
2.完成素质拓展学分要求内容,具体要求见《武汉轻工大学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轻工大普教〔2020〕20号)。
六、培养措施
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加学科前沿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得到培养和训练。
2、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保证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各类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
3、扩大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选修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取4-10个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其中美育体育至少修满2个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至少修满2个学分。指导和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微专业、辅修专业、辅修学位业课程。
4、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考核内容、考核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倡导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空间。考核内容应当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核;考核方式应当灵活多样。
5、实施3至6年弹性修业年限和学籍预警机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6、采取具体措施活跃学生科研活动,鼓励学生从大三开始进入科学研究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积极探索和实践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协调作用和综合优势。
七、通识教育必修课模块教学进程表(附表1)
八、学科基础课必修课模块教学进程表(附表2)
九、专业课必修课模块教学进程表(附表3)
十、选修课建设修读课程列表(附表4)
十一、各学期时间分配及进程计划表(附表5)
十二、集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附表6)
十三、素质拓展学分列表(附表7)
十四、美育类课程修读列表(附表8)
十五、学时学分分布及比例表(附表9)
十六、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附表10)
十七、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附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