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J2)营养科学与健康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营养科学与健康工程学科是在药学一级学科下,以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学、软件工程等为相关学科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以全面提高人才能力为培养核心点,坚持立德树人,完善培养模式,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聚焦国家发展需要,优化学科结构,强化科技攻关,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以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发展。本专业立足湖北、服务全国、对标营养健康国际前沿,针对健康人群、慢性疾病、亚健康及不同人群问题进行研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科研探索精神和科技创新素质,具备药学、工程学和营养健康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营养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和技能,熟练应用外语及计算机,具有营养科学研究、健康管理、功能食品研发与生产的技术能力,胜任与医药、食品营养健康相关的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健康管理以及功能食品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品质保证等工作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树立科学发展观,尤其是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科学创新理念,以及团结协作和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科学进步服务。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培养出国家、产业需要的营养科学与健康工程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科方向
学科面向营养健康模式和健康食品制造领域的主要科学、技术和经济问题,结合武汉轻工大学聚焦“大营养大健康”的战略定位,以“药学”为主要依托学科,以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学(动物营养学方向)及软件工程等为支撑学科,新设置营养科学与健康工程交叉学科。
1.营养源化学与靶向递送:以传统营养和现代精准营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组学技术,阐明天然食药资源中营养源的组成、结构、含量、相互作用、生物合成及生物学功能;构建潜在危害人体健康因素的检验检测、危害分析与评价技术,明晰危害因子形成及迁移规律及消除和控制技术,形成危害人体健康因素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构建营养源功能因子及益生菌的稳态化靶向递送技术,实现营养因子特定组织的精准递送及营养健康产品研发。
2.营养组学与代谢调控:依托精准营养相关的新生物标志物筛选及其检测技术、营养基因组学技术,开展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及其他营养功能因子的消化、吸收、合成、分解、排泄等研究;将营养物质与特定疾病标志物或基因表达调控相关联,利用现代分子营养学技术,研究营养成分对基因(蛋白)表达与互作的影响;研究合理膳食对营养过程及生理活动进行综合性调节作用,探索维持机体生理稳态与健康的营养途径。
3.健康管理与精准营养:通过运用基因检测等生物学检测技术,建立基于营养代谢相关标志物的健康、亚健康和慢病人群差异数据库,对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性的监测和分析,探索营养干预与管理方案;针对老年人、亚健康、慢病人群等不同特殊人群的营养膳食个性化特点,结合个性化、精准化的饮食指导系统和康养理论,研究制定相关饮食服务对策,实现精准营养和智能康养。
4.健康食品智能制造:通过运用细胞工程技术,生物转化及合成、生物与制药过程集成与优化等制药工程技术,实现健康功能因子的生物制造。针对不同个体的营养和能量需求,开发营养功能性食品精准制造技术,满足个性化营养健康需求;针对不同人群营养需求,突破微波、膨化、重组精准制造关键技术,开发个性化新型营养强化主食产品;整合物联网、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集成开发智能化控制软件系统,创新加工技术及装备,实现营养膳食产品的智能化绿色生产,最终实现不同群体或个体营养食品的精准个性化产品定制。
三、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方式可以是导师个人负责独立指导,也可以是指导小组集体指导;指导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导师的主要作用及指导小组的学术群体作用。鼓励与其他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吸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校外专家、学者参加指导。
2、硕士研究生采用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使得研究生不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过程中应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4、导师(或研究生指导小组)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研究生入学后1个月内制定出合理的个人培养计划,充分挖掘研究生的潜能,注重研究生的个性发展,赋予研究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计划应对课程学习、实践环节(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二选一)、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等做出具体安排。培养计划由院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并报研究生处备案。
5、作为交叉学科硕士点,各有关院系应建立健全研究生管理制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其他各项活动。加强研究生的细想政治工作道德品质教育,采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与经常性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和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公益劳动等活动,不断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学习年限与学分
本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准学制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允许研究生分段完成学业,但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含休学时间)。
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含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其中:课程学习至少应修满 28 学分(学位课程须达到18学分),必修环节要求修满2学分。
研究生课程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其中,学位课的成绩必修达到70分及以上。
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学科规定条件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但最短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
五、课程设置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由必修课、选修课、必修环节三个部分组成。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具体课程信息见《营养科学与健康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六、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要求修满2学分,否则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其中:实践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二选一)1学分,教学实践应不少于40学时,社会实践应不少于15学时;学术活动1学分,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10次以上(含10次)学术活动,其中至少作2次学术报告(含开题报告)。
七、科学研究
研究生应该严格按照导师分配的实验任务,认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进行课题研究,鼓励并支持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态势,并撰写论文 与调查报告。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并署名武汉轻工大学在有正式刊号且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或拟录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不少于1篇。
八、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培养方案应对学位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如论文选题与开拓报告、论文工作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等环节和要求做出具体规定,切实保证学位论文质量。
1、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的具体要求参见《武汉轻工大学关于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的规定(试行)》的有关规定。
2、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参见《武汉轻工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第三章的有关规定。
3、论文评阅、答辩及学位授予的具体办法按照《武汉轻工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文献阅读目录
书目、期刊清单附于培养方案之后,具体信息详见《药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十、其它规定
药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开课单位 |
备注 |
1 |
2 |
学 位 课 |
公共 学位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
考试 |
马克思学院 |
本学科全体 硕士生必修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 |
|
考试 |
马克思学院 |
研究生基础英语 |
48 |
2 |
√ |
|
考试 |
外语学院 |
研究生英语口语 |
36 |
1.5 |
|
√ |
考试 |
外语学院 |
研究生英语写译 |
36 |
1.5 |
|
√ |
考试 |
外语学院 |
基础 学位课 |
高等有机化学 |
32 |
2 |
√ |
|
考试 |
生工学院 |
本学科全体 硕士生必修 |
天然产物化学 |
32 |
2 |
√ |
|
考试 |
生工学院 |
专业 学位课 |
新药研究与申报 |
32 |
2 |
√ |
|
考试 |
生工学院 |
本学科全体 硕士生必修 |
中药资源学 |
32 |
2 |
√ |
|
考试 |
生工学院 |
现代药理学 |
32 |
2 |
√ |
|
考试 |
生工学院 |
非 学 位 课 |
公共 选修课 |
食品营养与健康 |
32 |
2 |
|
√ |
考查 |
食品学院 |
至少修满2学分 |
高级计算机网络 |
32 |
2 |
|
√ |
考查 |
数计学院 |
专业选修课 |
中药研究新技术 |
32 |
2 |
|
√ |
考查 |
生工学院 |
根据学科方向至少选修8学分 |
现代色谱技术 |
32 |
2 |
|
√ |
考查 |
生工学院 |
有机合成与设计 |
32 |
2 |
|
√ |
考查 |
生工学院 |
计算药学 |
32 |
2 |
|
√ |
考查 |
生工学院 |
现代免疫学 |
32 |
2 |
|
√ |
考查 |
生工学院 |
分子生药学 |
32 |
2 |
|
√ |
考查 |
生工学院 |
本草基因组学 |
32 |
2 |
|
√ |
考查 |
生工学院 |
实验动物学 |
32 |
2 |
|
√ |
考查 |
生工学院 |
分子药理学 |
32 |
2 |
|
√ |
考查 |
生工学院 |
补修本科课程 |
药理学 |
32 |
2 |
|
|
考试 |
生工学院 |
|
药剂学 |
|
/ |
|
|
|
生工学院 |
|
药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
作者或出版单位 |
备注 (必读或选读) |
1 |
分子药理学 |
张庆柱,高等教育出版社 |
必读 |
2 |
实验动物学 |
秦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
必读 |
3 |
中药现代研究策论 |
肖小河编著,科学出版社 |
必读 |
4 |
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
唐德才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选读 |
5 |
药用植物学 |
雷载权主编,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
必读 |
6 |
中药学-中药基础与应用 |
赵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
必读 |
7 |
中药创新研究与高新技术应用 |
孔令义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必读 |
8 |
中药现代研究汇粹 |
熊辅信 寸树芬主编 ,云南科技出版社 |
必读 |
9 |
新药研究思路与方法 |
邓世明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
必读 |
10 |
药物分析实验方法学 |
傅强 主编,药物分析实验方法学 |
必读 |
11 |
常用药学装备 |
刘明乐 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
必读 |
12 |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
|
必读 |
13 |
天然有机化合物核磁共振碳谱集 |
化学工业出版社,秦海林编 |
必读 |
14 |
药食兼用资源与生物活性成分 |
张连富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
必读 |
15 |
Bioactive Natural Products |
Steven M. Colegate ,CRC Press, London |
必读 |
16 |
药学实用仪器分析 |
陈玉英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
必读 |
17 |
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
杜一平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选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