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赋能,拓宽视野:陈向东教授为我校“卓越人才”基地班揭秘细菌自然转化的奥秘
2025年5月15日下午4点,一场专为我院“卓越人才”基地班精心组织的学术讲座在积学楼304教室成功举办。为进一步提升基地班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宽其学术视野,武汉轻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特邀国家级教学名师、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向东教授,以“对基因水平转移重要途径之一的细菌自然遗传转化概念的思考和持续研究”为主题展开分享,为基地班学子及其他到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启迪思维的学术盛宴。

讲座中,陈向东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和风趣的语言风格,迅速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他围绕细菌自然遗传转化的核心概念和重要途径进行了深入讲解并特别指出,传统自然遗传转化研究多以受体为主,然而许多细菌可通过DNA胞外分泌及细胞间接触影响转化过程。在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连续资助下,陈向东教授团队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持续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发现,枯草芽孢杆菌之间的自然遗传转化可以通过增加DNA片段的转移以及促进连续DNA区域的交换来推动水平基因转移,DNA供体细胞可能发挥着此前未被充分重视的重要作用。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传统认知,也揭示了实验室条件下对传统细菌自然转化潜力的认知可能被大大低估。因此,亟待从DNA供体细胞的角度深入揭示细菌遗传转化的机理及其生物学意义。

陈向东教授还结合自身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基地班的同学们提出期望。他指出,大学阶段不仅应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需通过多元化实践培养核心能力。知识的积累是基础,但能力的锻造,尤其是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同时,他还强调大学环境的潜移默化对个人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师友的深度对话、跨学科思维的碰撞和浓厚学术氛围的浸润,这些“隐性课程”将塑造卓越的学习品格与价值观。

在互动问答环节,基地班的同学们表现尤为踊跃。他们紧密结合讲座内容与自身所学,就自然遗传转化研究成果对工业生产的潜在应用、实验设计思路以及个人科研生涯规划等问题与陈向东教授深入交流。陈向东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高质量问题表示赞赏,并逐一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并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
陈向东教授不仅是国家级教学名师,还担任中国典型培养物收藏中心主任、教育部大学生物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等重要职务,在微生物学及相关研究领域成果丰硕。他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973子课题1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ucleic Acids Res.、Mol Microbiol.、J. Virol.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
作为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卓越人才”基地班始终致力于为学生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此次邀请陈向东教授莅临指导,正是学院为基地班学生“量身定制”的学术滋养活动之一,旨在通过与顶尖学者的直接对话,激发同学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此次针对“卓越人才”基地班的专题讲座,不仅使同学们近距离领略了名师风采,更让他们对细菌自然转化这一遗传学重要领域有了更为深刻和系统的认识。基地班的同学们纷纷表示,陈教授的讲解极具启发性,不仅点燃了他们对微生物遗传机制研究的浓厚兴趣,拓宽了科研视野,更从陈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中汲取了宝贵的科研动力,对未来如何开展科研工作、提升创新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更坚定的信心。
未来,学院将继续邀请更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走进“卓越人才”基地班,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持续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