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
年度报告
(2022年)
学位授予单位 (公章) |
名称:武汉轻工大学 |
代码:10496 |
2023年3月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武汉轻工大学药学研究生教育起源于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二级学科,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于200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4年开始招生。2011年获批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同时获批制药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6年制药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经申请批准转为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点。药学学科依托的二级单位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拥有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生物制药3个与药有关的本科专业。
经过近20年建设,本学位点的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招生规模从每年的2人,发展到近2年的每年18人。招生方向从1个发展成5个,药学学科目前设有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生药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5个二级学科招生方向。研究生导师数量和水平也不断提高。药学学科为医药行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二)学科建设情况
药学学科注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团队建设。近2年柔性引进“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获批2021年度“武汉英才”1人。2022年新引进博士教师5人,其中副教授2人。组建了“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团队”、“新药物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团队”、“生物医药研发及转化创新团队”和“聚硒原料资源筛选与新品种研究开发团队”4个科研团队。目前有校内外硕士生导师25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校内18人,校外7人。校内教授6人,副教授12人,校外导师均具有正高级职称。导师队伍中有10余人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
本学位点拥有“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与转化重点实验室”、“武汉市食药兼用资源功能性研究与生物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年获批)”、“湖北省健康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7年获批)”、“湖北省天然植物萃取工程技术研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2020年获批)”、“湖北省传统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2021年获批)”、“食药资源功能因子挖掘与利用中试基地(2022年获批)”等科研平台。实验室面积2595平米,教学科研设备资产约3000余万元。
2022年药学学科获批国家级、省厅级、与企业合作课题30余项,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0余篇,获授权专利4项。
(三)研究生招生及规模
本学位点在研究生招生中,优化招生计划配置,择优录取,严把质量关。2021年本专业录取全日制研究生18名,2022年录取全日制研究生18名。
(四)在读研究生规模和结构
截至 2022年 12 月底,本学位点现有在读学术学位研究生 51人,其中2020级15人,2021级18人,2022级18人。在读研究生中,药化方向7 人,药剂方向13人, 生药学方向 1人,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方向10人,药理学方向20人,具体见表1。生源质量和招生人数稳步上升。
表1 在校研究生年级及专业方向和人数一览表
年级 |
药物化学 |
药剂学 |
生药学 |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
药理学 |
合计 |
2020 |
3 |
2 |
|
3 |
7 |
15 |
2021 |
1 |
8 |
1 |
2 |
6 |
18 |
2022 |
3 |
3 |
|
5 |
7 |
18 |
总计 |
7 |
13 |
1 |
10 |
20 |
51 |
(五)研究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022年本学位点共有8名学术学位毕业研究生,经过成绩审核、成果鉴定、学位论文盲审、学位论文不端检测、答辩等环节,授予硕士学术学位8人。
(六)研究生就业情况
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就业工作,一方面鼓励学生根据求职需要通过网络就业平台积极投送简历,另一方面发动广大专业教师动用人脉资源,主动为学生推荐合适的就业机会,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桥梁,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就业。2022年我校药学学术硕士毕业8人,毕业时已全部签订就业协议,就业率100%。从行业流向来看,2人在医院就业,1人升学,其余6人就业于生物及医药相关企业。其中北京1人,江苏1人,湖北6人。
(七)研究生导师状况(总体规模、队伍结构)
研究生导师采取每年遴选的制度,具有经费和良好师风师德的导师才具有当年的招生资格。2022年该学位点新增硕士生导师3人,目前本学位点共有研究生导师25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校内硕士生导师18人,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7人。导师队伍结构合理,校内导师正高职称6人,占33%,副高职称12人,占67%;校外导师全部具有正高级职称。导师中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1人,湖北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1人。10余人具有海外留学或进修经历,已形成层次高、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本学位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本学位点依托二级单位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学院管理为主,研究生院协调各培养单位具体进行,采用各职能部位配合、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协同工作机制,学院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是本学位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及具体责任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首要责任人”,研究生辅导员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有直接责任,充分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上,已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学院新晋研究生导师已100%接受研究生思政教育培训,充分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制定并实施《武汉轻工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办法》,《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制度性文件,为我院高素质思政队伍建设提供了师资力量支撑与政策保障。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塑形铸魂科学家精神为抓手,切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和舆论氛围,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走在前列,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本学院依托研究生会和学习强国平台,传播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定政治立场,加强思想引领。组织全体研究生召开《武汉轻工大学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讲座》、《慎思笃行树学风,好学力行造良才-生科学院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专题讲座》,传达了关于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活动的精神。通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使研究生党员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三个方面把握核心精髓,更加坚定了学生们的信仰。在研究生工作处组织的“学党史、筑信仰、担使命”主题学习教育活动中我院研究生党支部获党建工作优秀党支部,在学校“学党史、知国史、颂党恩、跟党走”主题征文、演讲比赛中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并斩获多个奖项。研究生党支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10余次,同时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开展理论学习,学生党员参与率100%,日均积分35分以上。
(三)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将校园文化纳入研究生培养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融入文化育人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文化育人中的作用,形成育人合力。在学院文化建设过程中切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巧妙融入,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近2年来,学院组织并举办13场“研究生第一作者讲坛”,讲座主题内容涉及学术论文写作、投稿经验分析、培养研究生科研素质、研究生学习生涯规划等多个领域,累计参与人次 300 余人,成为我校研究生的精品活动。2022年因疫情防控,学院研究生会在线上举行了多种讲座和会议,如“SCI分享会”、“武汉轻工大学防艾讲座”、“武汉轻工大学2022年实验室安全培训会议”、“植物天然产物学术研讨会”、“生命科学与大健康国际学术论坛”、“生科学院国际学术讲座—孟德尔随机化”等,多名研究生在会上进行学术交流。目前研究生在学术科技、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文娱体育等创新创业活动中已荣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省级团队三等奖等省级及以上奖励6项。
(四)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学校加强基础办学条件建设,教学服务条件优越。学校图书馆现拥有丰富的中外文专业图书资料和数字化资源约11万册,纸质报刊约0.5万册,校园网可与互联网千兆高速互联,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拥有先进的视听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设备,可为师生提供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条件的各种手段。学院多媒体教室共15间(座位35~90人),工程设计室1间(40台电脑,70 m2),小型学术会议报告室1间(50 m2),讨论室2间(共120 m2)供学生查阅文献、工艺设计、学术报告、学术交流和讨论等使用。校园网全覆盖,设置用于研究生专用基础实验室12间(292 m2);动物实验房1间(120 m2),小型测试平台2间(共80 m2),可用于研究生日常实验研究与测试,学校测试分析中心也为本学位点研究生培养提供检测平台与设施。
学院将日常管理思想和各项规章制度融入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加强研究生教育信息化进程,全面整合招生、管理、培养、学位等模块,打造覆盖研究生教育全过程、一体化的管理系统,为学院、导师和研究生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管理和服务。开展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对管理系统进行多项安全升级。统筹推进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信息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落实上级有关防控要求,采用“学生健康打卡”、“学生临时出入校园报备”和“学生返校申请”系统,统筹做好春秋学期学生分期、分批、错峰返校工作。把意识形态与政治安全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在重大节日和特殊节点,安排学工部门干部、辅导员在学生宿舍区进行排班值守,确保重要节点、重大案件以及重大舆情发生时,实行特殊时期专班值班制度,努力把疫情对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3.1.1 开课情况
2022年本学位点研究生课程开课总门数24门,其中公共学位课5门,基础学位课2门,专业学位课3门,公共选修课2门,专业选修课9门,必修实践课3门。具体开课情况见表3。
表3 药学专业开课情况
3.1.2 研究生课程线上教学
根据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依据《武汉轻工大学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安排工作方案》要求,学校提前谋划和分析研判,树立了“延期不停学、开学不返校,质量不降低”,“教师线上教,学生居家学”的指导思想,制定了《武汉轻工大学大学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在线教学实施工作方案》,全力做好研究生在线教学工作,完成了全部因疫情原因不能开展的理论课程在线授课。师生们通过超星课堂、轻工大 MOOC、企业微信、QQ 群直播等网络平台和互动手段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良好。制定了《实施研究生在线教学情况反馈工作指引》,组织了《武汉轻工大学研究生在线教学每周情况总结汇报》,及时反馈教育教学情况。为更好做好疫情防控和研究生学习指引,研究生工作部发出《防疫期间关于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居家学习的指引》和《致研究生导师的一封信》,要求研究生导师密切联系并强化对所指导研究生的教育管理。
3.1.3 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为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增强研究生的政治认同和法治意识,涵养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和道德修养,学校根据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挖掘梳理了各门课程中思政教育元素,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评价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体系。2021年出台了《武汉轻工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强化立德树人目标,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着力推动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师德师风高尚、专业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以建设一批精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辐射带动所有研究生课程思政工作。培养一批“家国情怀厚、创新素养高、实践能力强、国际视野宽、人文素质深”的五全人才为总体目标。重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作为思政课程,创建一批培育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研究生综合素养公共选修课,打造一批结合学科专业融国情国史教育的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立项。全力推进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学的深度协同,最大限度发挥研究生课程的育人功能。
3.1.4 开展研究生教学改革
我院高度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为进一步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经教师个人申报、学院推荐、专家评审、结果公示等程序,药学专业2020年至2022年获批2门校级研究生示范课程,2门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研究生线上一流课程,获批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并积极推进各任课教师申报省、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激发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热情,丰富了课题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教学效果。
3.1.5 教学检查与教学评价
为切实保障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通过开展研究生教学工作检查,确保各校区各项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学校一直重视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定期开展研究生课程网上评教工作。学生总体上对我校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表示满意。在传授知识、提升能力和启迪人生等多方面给予任课教师充分肯定。
(二)导师选拔培训
3.2.1 任职资格遴选和招生资格审核
在健全导师管理制度方面,我校制定了《武汉轻工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与管理办法》(轻工大行发[2014]25号),推进导师工作岗位制,实行导师任职资格与招生资格分离。任职资格注重对导师基本素质的考核,招生资格侧重对导师的动态审核与管理,核心目标是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022年开展了导师任职资格遴选工作,新增药学学科校内学术型硕导3人。
3.2.2 导师主题培训
为规范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行为,在严格任职资格遴选和招生资格审核的基础上,2022年研究生院对新获任职资格的导师进行集中式的恪守学术道德、遵循学术规范的主题培训,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强化导师不仅是学术导师,更是人生导师。学院每年安排研究生导师集体培训和学习2次以上,以指导及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培训内容。研究生院统筹组织研究生导师进行“科学规范导师指导行为 建设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专题培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强化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目标,以提高研究生导师专业素质能力为关键,进一步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立德树人的作用,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研究生导师进行科研指导、学术规范、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3.3.1 落实导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 号)文件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导师队伍,2021年,学校印发了《武汉轻工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办法(修订)》(轻工大党发〔2021〕106 号),办法从导师基本素质要求、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导师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对研究生导师提出明确要求。我院依据该办法细则,以“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之根本要求,探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新举措和新方法,完成了 2021年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和 2022年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遴选。
3.3.2 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执行落实
师德师风建设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2020 年,学校调整成立了新的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中共武汉轻工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轻工大党发〔2020〕20号),制定了《武汉轻工大学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轻工大党发〔2020〕21号);2021年,制定了《武汉轻工大学师德师风考核实施办法(试行)》(轻工大党发〔2021〕68号)。我院通过落实以上系列办法及执行相关文件,建立健全了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积极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希望和要求;通过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师德师风宣传培育、师德师风考核考评、学术道德等方面的相关办法落地实施,引导形成“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良好氛围,使导师成为学生“家国情怀”的引路人。
学术训练情况
本学位点紧紧围绕学术型研究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研究生通过参与教学实践、科研项目、学术报告及撰写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开展学术训练。为加强本学科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研究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引导研究生选择切合地方社会经济、创新性强的研究课题,形成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应用性、学术水平高的原创性成果,本学科组织研究生积极参与创新研究计划项目,包括“研究生科技论文报告会”和“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两大类。研究生科技论文报告会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展示其学术水平和精神风貌,促进学术思想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号召研究生开展基础科研项目研究,鼓励研究生围绕重要理论和学科前沿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发掘创新潜能,提高科学研究生和创新水平;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研究生深入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基层开展调研、走访,以激发研究生们对“互联网+”时代,企业创立、发展、壮大的新趋势及创新、合作意识以及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科研热情。
(五)学术交流情况
本硕士点着力推进研究生出国交流等项目,扩大研究生国际交流的平台,提升研究生国际交流质量,培养综合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研究生。毕业研究生中有一人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读博深造,并吸引两名境外优秀学者来校深研。
此外,我院通过举办及参加各类、各学科方向的学术会议,给研究生提供与同专业专家学者交流的机会,提高研究生的科学视野和研究水平。多位研究生积极在学术会议中作会议报告,赢得同行业专家学者的称赞。
(六)研究生奖助情况
学校目前设有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助学金、“三助一辅”等奖励和资助项目,并且与企业积极合作,为研究生提供“金龙鱼奖学金”等资助。学校认真做好研究生奖助工作,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审程序规范,发放奖助学金到位。2022年具体奖助情况见表4。
表4 2022年学位点研究生奖助情况表
项目名称 |
资助类型 |
年度 |
总金额(元) |
资助学生数 |
三助一辅 |
助学金 |
2022 |
14400 |
3 |
国家奖学金 |
奖学金 |
2022 |
60000 |
3 |
金龙鱼奖学金 |
奖学金 |
2022 |
30000 |
3 |
优秀毕业研究生 |
奖学金 |
2022 |
25000 |
5 |
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
奖学金 |
2022 |
2000 |
4 |
优秀研究生干部 |
奖学金 |
2022 |
3500 |
7 |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根据学科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和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加大课程的教学训练强度;设置多类型模块化课程,推进交叉培养,打通课程选择通道,满足学生选择不同发展路径的需要;重视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加强方法论学习和训练,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持续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开展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工作,并力争纳入学校教学成果奖统一管理体系。
开展卓越研究生培养计划,进一步提高我院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学术素养,引领和带领研究生积极成长,推动我院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每年从一年级研究生中选拔5名学生参与卓越研究生培养计划。
构建产学研融合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生科学院依据学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与路径,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一是构建科教融合联合创新主体,推动学术硕士研究生高质量培养。学院积极推动与国家高水平的科研院所的合作,现已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纳米药物工程研究中心等签署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以研究生培养为纽带,构建联合创新主体;二是构建产教融合联合创新中心,推动硕士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学院面向生物与制药龙头企业,积极构建集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于一体的产教融合联合创新中心,现已初步与人福药业、九州通医药集团等产业龙头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通过构建面向产业需求设置研究生课题与能力培养的硕士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同时有效促进学院与行业龙头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提升学院研究生及导师团队服务产业的能力;三是集成产科教资源,打造紧密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聚焦学科前沿和湖北省经济发展需要,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产业、科研院所资源,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商定教学内容、选配教学团队,共同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建立健全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四是夯实与创新实践培养方式,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校内+行业”的双导师制,在合作稳定的实践基地选拔研究生行业导师,明确“双导师”职责。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实践平台,与龙头企业合作探索新型育人模式,加快实践教学课程的校企共建步伐,形成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特色的药学和生物与医药专业实践培养体系;五是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载体,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研究生培养新体系。通过建立多个校企合作中心,将企业与高校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带动整个企业及产业与高校的全面合作,为学校和企业创造一个知识共享的环境。通过研究生工作站,为研究生提供研究设施和实践指导等条件,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同时高校研究生团队根据需要,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开展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
(二)教师队伍建设
以加强岗位管理和学风建设为重点,提高导师队伍水平。
一是强化导师岗位管理,全面落实育人职责。修订《武汉轻工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与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武汉轻工大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实施办法(试行)》,全面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大力开展《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宣传教育,明确导师指导行为“十不得”;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将师德师风作为导师遴选的第一标准;制订企业导师管理办法,规范兼职导师选聘管理;健全导师考核和激励机制,每三年开展一次研究生导师指导质量抽评,每二年开展一次优秀导师及优秀导师团队的的评选活动;推进导师招生资格动态管理,实行选聘与职称分离,实施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评选办法,将评选结果作为招生指标分配、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奖评优等的重要依据;修订导师指导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全面实施研究生教育绩效考核与优绩优酬。
二是加强导师培训,提升导师指导能力。制定研究生导师工作手册,搭建导师研修平台,实施“新导师上岗培训计划”,建立研究生导师常态化分类培训制度,即少数优秀导师赴国外培训、部分骨干导师在国内培训、全体导师完成校内培训。
三是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实施思政铸魂及人文素养培育行动。引导鼓励导师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影响和鼓舞研究生;持续开展“育人、铸魂”优秀导师系列宣讲活动,选树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红”导师,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打造“导师领航”样板。
科学研究
本学位点重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同学们的科研热情和科研创新能力。比如2020年设立“卓越研究生计划”项目时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因为要求发表高水平论文,但2021年申请该项目的研究生明显增多,竞争激励,可见研究生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增加和自信心的提升。2022年,本学位点的研究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8名学术学位毕业研究生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获得授权专利2项;学术学位研究生2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人获学校“金龙鱼”奖学金。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工程,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本学位点立足药学专业类学生核心竞争力和专业素养的培 养,开设了《中药研究新技术》和《本草基因组学》等课程,在传承中医药学的同时,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中药现代研究的突破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促进形成传统中药与当代高新科技相结合的创新中药研发模式。
(五)国际合作交流
推进国际合作,加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持续实施研究生海外访学计划,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出台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办法,积极开展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工作,逐步建立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的“三互”联合培养机制;遴选优秀研究生作为储备教师出国攻读博士学位;鼓励支持各学位点招收留学生、建设海外创新实践基地,努力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2022年本学位点获批“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项目1项并完成该项目。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2022年4月初,研究生处在学校各学院中转发了湖北省《关于做好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组织召开了学校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会议,启动了本轮学位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详细解读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修订印发〈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的通知》、《关于开展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等合格评估相关文件和政策,介绍了学校2020-2025年学位点周期性合格评估相关工作思路和安排。12月初,学院安排布置了2022年我院“1007药学”学位点的评估相关工作事项和工作要求。
在学科评估的过程中,发现我校“药学”学科排名比较靠后,主要在以下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一,高水平标志性成果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二,需要进一步增强国内和国际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的培育和引育力度;第三,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抽检情况:2021-2022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未抽查我校授予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
省学位办抽检情况:2021-2022年,湖北省学位办未抽查我校授予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
校学位办抽检情况:本学科的全部硕士论文均参与盲评,并且全部通过。此外,学校组织完成了对2021-2022年已授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查,并未抽查本学位点论文。
为了保证“药学”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论文质量,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和完善:一是加强导师培训,提升导师育人意识和指导水平。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强化导师岗位管理,拓宽导师育人能力提升的培训平台。二是强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加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研究生中期考核环节管理、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和学位论文送审制度,完善学位授予质量保障体系。
六、改进措施
6.1 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强化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营造优质学术环境
坚持“四为”方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政课讲出政治高度;加大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力度,思政元素贴近时代、贴近实践、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讲出情感温度,充分利用研究生青年理论学习参考和“研究生积学讲堂”两个平台,全面提升研究生理论水平和学习能力,坚守研究生教育意识形态阵地。
结合学校和学科特点,编写研究生科学道德案例、论文写作指导教程等,加强相关课程建设,持续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学术伦理要求和学术规范指导。创新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构建完善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长效机制,引导研究生树立科学理想、弘扬科学精神、坚守学术诚信、维护学术尊严,严防学术不端行为发生,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6.2以产出为导向,深化科教产融合,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
以人才产出为导向,面向“服务战略”和“服务需求”,深化科教产融合,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训练强度,加强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
鼓励使用科研项目经费聘请研究生科研助理和开展“硕士后”研究工作,学院坚持与高层次科研院所签订学科共建和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建立科教融合研究生教育创新联盟,实现硕博贯通培养的突破;深入开展研究生进项目、进平台(智库)、进团队的“三进”工作,实施“荟萃研究生培养”试点项目,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
按照我校“1+N”模式与行业优势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成立产教融合研究生教育创新联盟;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试点设立“产业(行业)导师”,开展创新型联合培养基地及创业型导师遴选工作,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6.3强化培养全过程管理,提升培养质量
坚持质量至上,坚定走高水平育才之途。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严把三观:严把入口关,解决谁来读的问题;严把研究生培养过程重点环节,解决怎么培养的问题;严把出口关,解决培养水平的问题。
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分类综合评价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等,推动学院制定出台优秀、特殊才能人才选拨办法,精准选拔人才,实施研究生生源质量提升计划,把好进口关。
开展优秀学位论文、优秀导师的评优工作,定期开展研究生导师指导质量抽检工作。健全研究生教育督导体制,加强研究生复试、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等关键环节的质量监控。
加强研究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完善研究生入学至毕业的个人数据,提升研究生教育数据集成、管理、分析与服务能力,构建标准引领、评价诊断、持续改进的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