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年)
学位授予单位 (公章) |
名称:武汉轻工大学 |
代码:10496 |
2023 年 3 月 12 日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我校生物学学科始建于上世纪 80 年代初,经过近40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建立了完整的生物学专业体系,共设有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生物制药 4 个生物类本科专业及动物科学、水产养殖等生物类支撑专业。学位点建设经历了从早期生物学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生物学与药学交叉领域的“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硕士点建设阶段,到“十二五”时期,我校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和省级生物学重点学科(2011年)的跨越发展阶段。
多年来,我校生物学学位点建设紧紧围绕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立足学院特色优势领域,围绕“生物、食品、医药”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理念,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应用基础型和应用型特色人才。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等二级学科领域形成了“营养生理学、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资源与酿造微生物学、植物遗传学、应用细胞生物学”等 5 个重点学科方向。
本学科立足湖北经济发展和学校的办学特色,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培养具有坚实的生物学基础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生物、食品、医药等特色行业的科研经验,踏实肯干、富于创新的高层次人才,为行业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学科建设情况
生物学学科在“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基础上,“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均入选“生物农业”省级重点学科群(2015年、2020年),在5大特色学科方向和若干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该学科拥有先进的学科发展平台和完善的产学研服务体系。先后建立有“食品营养与健康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健康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食品微生物资源与利用中试基地”以及“武汉市食药兼用资源功能性研究与生物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学科基础扎实。产学研服务体系建设辐射全国,并在省内10多个生物、食品、医药领域的骨干企业、事业单位建有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成效突出。
(三)研究生招生及规模
学院在研究生招生中,优化招生计划配置,择优录取,严把质量关。2022年本专业录取研究生40名,2021年录取研究生35名,2020年录取研究生27名。
(四)在读研究生规模和结构
截至2022年12月底,生物学专业在校研究生人数98人,其中2020级27人,2021级36人,2022级 35人。在读研究生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向34人,微生物学方向50人,细胞生物学方向13人,生理学方向1人。
(五)研究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022年,生物学专业共有22人毕业,共授予学术学位22人。2021年生物学专业共有17毕业,共授予学术学位17人。
(六)研究生就业情况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的顶层设计,积极落实毕业生就业最新政策,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学生的就业工作。截止 2022 年 12 月 1 日,2022年毕业24人,20就业人,2人考取博士,总就业率91.66%。其中微生物学就业11人,升学2人,2人待就业,就业率86.66%;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就业6人,0人待就业,就业率100%;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就业1人,就业率100%。受新冠疫情影响,我校仍保持较高水平就业率,就业质量得到企事业单位的高度认可。
(七)研究生导师状况(总体规模、队伍结构)。
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研究生导师中包括“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 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人选4人。并柔性引进包括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知名专家学者在本学科点做双聘导师。学科现有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61名,其中教授 10名,副教授 23 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 60 名,校外兼职导师5 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学院党委书记是本学位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党委副书记是本学位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责任人,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而研究生辅导员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有直接责任。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学院公开课、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本学位点积极选用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将思政教育充分融入到研究生教学的各个环节。本学位点全面落实《武汉轻工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办法》的具体规定,定期开展研究生思政教育观摩课、公开课、座谈会等,着力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服务奉献意识,不断提升思政工作水平。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学院的统一管理下,本学位点积极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以来历次全会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学院依托研究生会和学习强国平台,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及建校70周年,开展了思政主题教育活动。在研究生工作处组织的“学党史、筑信仰、担使命”主题学习教育活动中我院研究生党支部获党建工作优秀党支部,生物学专业邱天赐同学获理论学习标兵,张慧玲、赵丽君获理论学习先进个人。在“学党史、知国史、颂党恩、跟党走”主题征文、演讲比赛中,生物学专业邱天赐、丁子安等多位同学撰写的征文获奖,姚霓红获演讲比赛三等奖。在我校建校70周年之际,学院组织研究生参观学院办学“70周年科技服务企业成果展”,增强了研究生的爱校荣校情结,同时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自信。研究生党支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10余次,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开展理论学习,日均积分35分以上。
(三)校园文化建设
本学位点坚持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首位,从研究生培养工作实际出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增强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着力点,致力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秋季学期新生入学以后,为研究生开设新生入学必修课,由校研究生工作部主办,生科学院承办的研究生论坛,本次论坛由生科学院做“研究生生涯与学术之路”专题讲座,生科学院22级全体研究生及部分其他学院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让新生尽快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开启学术思维、提升心气、志气,培养研究生敢于向社会求知、敢于发问、敢于向人文溯源的精神和特质。通过组织2022年“研行合一、百花争研”研究生科技文化节、研究生论坛、名师讲座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引领学术风向,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本学位点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紧紧围绕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心任务,实行特殊时期专班值班制度,努力把疫情对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影响降到最低。疫情期间为保障研究生课程正常进行,学位点全体教师“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科研求进步”的方向,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本,综合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线上教学活动。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按照学校总体部署,严格执行学生健康打卡、临时出入校园报备、统筹做好春秋学期学生分期、分批、错峰返校等工作;把意识形态与政治安全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在重大节日和特殊节点,安排辅导员在各学生宿舍区进行值守。各岗位老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1)全面落实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
学位点建设中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了覆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思政教育机制,实现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主要机制与成效如下:
构建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全面引领思政教育工作。学院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组长,优秀导师和研究生辅导员为成员的思政教育工作小组,形成了“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师全员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体制。
夯实课程思政,在教学环节实现了思政教育全覆盖。学科建设重视挖掘课程中思政内容元素,全部研究生课程中均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构建了思政与专业教育相互融通、相互促进的课程教育体系。如张军林老师讲授的《现代免疫学》课程,融入思政内容,反映新冠疫情以来中国政府有担当有能力地应对疫情,通过以民为本的防疫政策和国产疫苗的全面防护等实例来弘扬中国先进的国家制度和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理念,深受学生喜爱和广泛好评。
强化思政教育导师队伍,建设了一支具有战斗力的思政教育队伍。学科建设坚持育人者先自育,开展系列理论学习,形成了一支政治意念坚定、教育方法得当的导师队伍。聘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靖小琴教授作为学科思政教育导师,全程参与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科带头人刘志国教授被评为校级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多名教师获得校师德标兵称号。
(2)稳步推进研究生教学改革
把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位点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创新教学方式。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立足点,以教学方法转变为突破口,创新课堂方式,形成了优秀的教学环境。逐步突破“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层面,鼓励研究生采用“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勤于动手、乐于探索、综合发展的教育理念。
加强教学全过程管理。教学管理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强化了质量观念,树立了质量意识,加强课堂管理,保证每节课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明确研究生课程考核、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及学位答辩等培养环节的质量标准,认真组织,严格把控,构建“全链条”监控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过程管理体系。
(3)研究生线上教学平台建设
开展形式多样的在线教学、指导工作,倡导研究生主动学习,促进研究生学习能力的实质性提升。利用超星网络学习平台、腾讯会议、微信、QQ等不同的软件进行网上直播授课或是组织会议讨论学科课程学习。通过从传统教学方式到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转变,积极响应学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 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二)导师选拔培训
学科建设中积极落实《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文件精神,努力构建长效机制,着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完善制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根据《武汉轻工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与管理办法》,学科建设落实研究生导师评聘分离。结合学科特点、师德表现、科研水平等因素,制定导师聘任条件。硕士生导师实行动态管理制度,每三年对导师考核评估一次。
夯实导师培训,强化育人意识。将导师培训与导师上岗挂钩,明确规定只有参加过培训的研究生导师才有上岗资格。针对新教师、新研究生导师,加强岗前培训,强化岗位意识,将师德师风、学术规范等主题列为上岗之前的必修课程;针对在岗导师,多途径搭建导师能力提升平台,鼓励和支持导师参加国际高层次学术会议,促进导师不断进取、保持科研创新活力,始终紧跟或处于本学科领域学术前沿。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学科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通过创新管理机制、构建宣传机制、健全考核机制、完善监督和保障机制等方式,提升师德、规范师行,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创新管理机制。严把教师“思想关”“政治关”,不断深化细化实化师德师风建设教育管理。一是创新师德师风教育。坚持学院领导给教师讲“师德师风”主题党课,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二是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深入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增强党组织生活活力。三是强化新进教师入职培训,全面提升新进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
构建宣传机制。坚持“价值引领”“榜样示范”两翼驱动,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宣传机制。一是加强理论学习。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相关法规、文件精神,规范教师行为,引导教师树立高尚的职业情操和正确的学术道德观。二是积极选树典型。深入挖掘捐资助学董国清、潜心育人刘志国,优秀研究生导师闫达中,师德先进个人王丽梅等导师典型,等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健全考核机制。严格按照《中共武汉轻工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制定学院师德师风考核实施办法,切实做到师德师风考核与年度考核有机结合,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
完善监督与保障机制。构建学院、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学院二级教代会、分工会等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成立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合力。
(四)学术训练情况
生物学学科建设按照应用型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抓质量,上水平,创特色”,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新获批1项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22年有研究生工作站3家,切实有效地对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过程进行全过程管理、服务和评价,确保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表1 研究生实践基地
序号 |
基地名称 |
建立时间 |
基地面向专业 |
1 |
湖北竹溪人福药业 |
201806 |
生物学、药学 |
2 |
武汉大安制药有限公司 |
201806 |
生物学、药学 |
3 |
武汉回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01806 |
生物学、药学 |
4 |
武汉军谷坊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201906 |
生物学、药学 |
5 |
武汉康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201706 |
生物学、药学 |
6 |
武汉市汉阳医院 |
201806 |
生物学、药学 |
表2 研究生工作站
序号 |
工作站名称 |
合作单位 |
1 |
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 |
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 |
2 |
湖北浩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 |
湖北浩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3 |
恩施德源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 |
恩施德源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4 |
湖北小胡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研究生工作站 |
湖北小胡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
5 |
良品铺子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 |
良品铺子股份有限公司 |
(五)学术交流情况
为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参加在本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界公认的学术会议。本学科长期与国外、国内各高校保持着良好的合用关系,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公费赴海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究。新设立有“卓越研究生培养计划”每年选拔5-10名研究生赴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培养。努力克服疫情对国际交流带来的影响,2021年度有5位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并做报告,2022年度有4位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并做报告。
表 3学生参加本领域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情况
序号 |
年度 |
学生姓名 |
会议名称 |
报告题目 |
报告时间 |
报告地点 |
1 |
2021 |
王一丹 |
食品安全与健康国际研讨会 |
高耐硒菌株 Y4 的筛选鉴定及其产纤维素酶酶活探究 |
2021年9月25日 |
中国-武汉 |
2 |
2021 |
丁睿 |
食品安全与健康国际研讨会 |
海洋微生物半纤维素降解酶鉴定及分子改造 |
2021年9月24日 |
中国-武汉 |
3 |
2021 |
张世杰 |
食品安全与健康国际研讨会 |
时钟基因Per1/Per2 双 敲 除 损 害 中 老 年 小 鼠 免 疫 力 的 机 制 |
2021年9月24日 |
中国-武汉 |
4 |
2021 |
董鑫洁 |
食品安全与健康国际研讨会 |
基于代谢组学的南瓜子成分与抗炎机制研究 |
2021年9月24日 |
中国-武汉 |
5 |
2021 |
段玉桦 |
食品安全与健康国际研讨会 |
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 D1 微生物合成纳米硒及其植物促生能力探究 |
2021年9月24日 |
中国-武汉 |
6 |
2022 |
姚霓红 |
生命科学与大健康国际学术论坛 |
丛毛单胞菌 CHJ601 中 3-甲酚通过甲基氧化代谢途径的研究 |
2022年12月29 |
中国-武汉 |
7 |
2022 |
蒋玉菡 |
生命科学与大健康国际学术论坛 |
11,2,3,4,6-五没食子酰-B-D-葡萄糖通过诱导凋亡和抑制细胞周期抗胃癌 |
2022年12月29 |
中国-武汉 |
8 |
2022 |
王梦影 |
生命科学与大健康国际学术论坛 |
基于天然分子的基因递送系统 |
2022年12月29 |
中国-武汉 |
9 |
2022 |
叶诗洁 |
分子生药学研究生论坛 |
Cloning, express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Glycosyltransferase (TbUGGT) gene in Trapa bispinosa |
2022年8月9日 |
中国—北京 |
(六)研究生奖助情况。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多元化单项奖学金+三助津贴岗位+企业助学金”为主体的多元的研究生奖助体系。2022年,国家助学金实现了在读研究生全覆盖,评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97人,学业奖学金97人,“金龙鱼”奖学金1人。为提升学术素养,引领和带动研究生积极成长,学科所在学院每年从新生中选拔卓越研究生进行重点培养(每年给予5000元的津贴,10000元的科研经费以及其它扶助计划),2022年度本学科有3位研究生入选卓越研究生名单。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
构建以“三全育人”为核心的大思政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通过持续推进教师课程思政改革、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强专兼职思政队伍、强化社会实践与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等,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遵循育人规律,立足课程,健全“课程思政”管理制度,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思想政治理论与形势政策课、基础素质素养课、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社会实践课、公共选修课“五位一体”的立体化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研究,着力推进“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创新。扎实推进 “科研育人”工程,构建形成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
2. 开展社会实践,并将其作为课堂理论的延伸和补充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营造浓厚氛围,扩展参与渠道,丰富项目储备;将校内课外活动、寒暑期实践等多种形式有机融合;自觉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
3. 重视意识形态的管理,从源头上解决好“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通过不断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强化主体责任,将意识形态教育纳入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岗位考核管理。
4. 思政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觉悟高、理想信念坚定、师德素养优良、专业能力强的思政教育队伍。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建设以思政教育为统领的德育队伍,把脉学生需求,根据生物学专业特点,用多种形式和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多元化课堂教学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专业教学及科研协同,着力营造全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
(二)教师队伍建设
本学科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引进了一批高水平人才,导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两年期间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新进博士师资6人,充实了生物学学科导师的队伍,进一步优化完善师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对本学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依托相关学科支撑,不断整合资源,找准学科专业方向,构建本学科的学术梯队,培养和积聚一批有创新能力的教学科研骨干,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效科研团队。
(三)科学研究
生物学学科科学研究紧紧围绕着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需求,与区域内的生物、食品类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引领特色学科发展,促进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如下:
(1)通过产学研合作,科研活动发力于区域特色行业关键技术问题。缪礼鸿教授领衔的微生物发酵团队为湖北省知名酿造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科技合作,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改进传统工艺,提升产品品质;王宏勋教授食品微生物团队通过湖北省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共同研发,改善传统酱卤制品加工工艺,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水平;杨江科教授生物酶资源团队与工业酶行业企业共同研发多种新型工业酶制剂,促进国内酶制剂行业产品升级、质量提升。
(2)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第一时间将科研成果应用到行业生产实践中。我校生物学学科相关研究团队不断打通创新、成果(专利)融通渠道,转化全要素路径,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持续发力,一大批重要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到企业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杨江科教授生物酶资源团队完成的“小牛皱胃凝乳酶高产菌株及生产工艺”和王宏勋教授食品微生物团队完成的“低温肉制品微生物预测模型与控制工艺研究”“香辛料脂质体制备技术及应用”技术转让后迅速促进了行业技术的提升。
(3)通过多种形式助力湖北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程水源教授领导的富硒农产品加工团队,立足于湖北省恩施州的富硒资源,联合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富硒产品的加工与健康产业,推动和促成契合恩施州等富硒地区全力打造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的重大部署,有效推动了恩施州相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4)建言献策,成为生物安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智库。余晓丽教授领衔的致病微生物研究团队,积极利用科学研究成果与专家资源,在新冠病毒防控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发挥智库作用。
(5)聚焦公共健康关切,探索营养代谢科技前沿。刘志国教授领导营养生物学团队,围绕当今代谢性疾病高发的公共健康问题,开展营养代谢领域的创新研究。聚焦油脂中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研究前沿,深入开展肥胖、脂肪肝的营养干预研究,揭示ω-3 PUFA延缓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改善昼夜节律及生殖代谢功能等的作用机制,取得了丰富创新成果。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扎实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工程,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院举办多次活动开展“引航计划”、“学霸论坛”、“说出你的优秀”等形式多样的引导教育活动。通过搭建朋辈教育文化平台,坚持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提高了学风建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五)国际合作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并支持与促进多校多地多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虽限制了物理上的国际和地区隔离,但交流与合作从未停止。截止2022年12月,学院精心组织研究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研究生参加生命科学与大健康国际学术论坛3人作报告;截止2022年12月,学院精心组织研究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研究生参加2021年第三届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研讨会3人,3人作报告;参加湖北省/武汉药理学会2021年学术会议2人,2人作报告;参加食品安全与健康国际研讨会100人,5人作报告。研究生200人参加2022年“生命科学与健康国际学术论坛”,10人作报告;参加食品药品安全评估技术新进展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毒理学会2022年度学术交流会1人,优秀论文现场交流获得三等奖。50人参加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国际学术讲座。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在学科评估当中,本学科的评估结果是全国前67%,第161名,共241个学校参评。而本学科热度在所有的96个学科当中排第四名。
与学科整体水平对比,本学科在成果获奖方面较强,尤其是国家科技奖励方面,排名达到了12名左右,人才培养方面,基本达到了平均水平,但是人才培养环节中的精品课程教材方面相对不足。另外,学术论文以及科研项目两个指标较弱,尤其是“国际重要期刊论文“以及“面上青年项目”只达到了学科平均水平。整体上来说,本学位点上升空间广阔。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2021-2022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未抽查我校授予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省学位办抽检情况湖北省学位办抽查了我校2021-2022年已授学位的硕士论文结果为通过。本学位点的全部硕士论文均参与由学校组织的校外专家的盲评,100%通过。此外,学校组织完成了对2021-2022年已授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查,并未抽查本学院。本学位的所有论文均通过校外专家盲评结果和学校对学位论文抽查结果是对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肯定。
六、改进措施
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下一步思路举措。
1. 坚持应用创新培养,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
本学位点要始终坚持研究生培养“服务战略”、“服务需求”为导向,持续推进学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和丰富具有“轻工特色”的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训练强度,加强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
2.破除“五唯”评价方式,创新研究生成果评价
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注重质量成效。真正树立重品德养成、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推动本学位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评价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完善高水平学术成果的多维评价标准,推动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多样性评价,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效益的产出。
3. 深化全过程改革,构建高水平培养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强化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监督、检查与反馈。建立研究生课程督导队伍,加强课程监督与质量提升。突出考核与分流导向,强化研究生论文开题、中期考核等培养环节;突出质量导向,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训练环节;完善考核要求,落细落实研究生培养环节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要求;优化考核机制,严格规范管理,强化培养环节的过程管理和质量保障。
4. 加强党建引领,强化“三全育人”
强化本学科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融国情国史进入专业课程。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健全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新时代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加强实践育人,鼓励研究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通过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助研助教助管等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和民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